威马汽车递交港股上市申请,三年累计交付不足八万辆
港交所又将迎来一名造车新势力成员。威马继“蔚小理”和零跑汽车后,汽车威马汽车于6月1日正式递交港交所IPO申请,递交、港股招银国际以及中银国际为其保荐人,上市申请成为第五家向港交所上市发起冲击的年累新造车势力。
招股书显示,计交截至2021年12月31日,足万威马汽车累计交付电动汽车8.35万辆。威马其中,汽车2021年全年累计交付4.42万辆电动汽车,递交实现了96.3%的港股同比增长。2019年和2020年,上市申请威马汽车分别交付1.28万辆和2.19万辆。年累
但和同期的计交“蔚小理”相比,销量上威马汽车已经有所掉队。2021年,小鹏汽车共交付9.82万辆,蔚来汽车和理想汽车也分别交付了9.14万辆和9.05万辆,均已逼近年销10万大关,而威马汽车去年销量不到这三家的一半。
对比同为造车新势力“二梯队”的哪吒汽车和零跑汽车,威马汽车也出现落后态势。今年4月,在整体汽车行业承压的环境下,零跑汽车以9087辆排名造车新势力销量排行榜首位,哪吒汽车交付量达到8813辆,威马汽车则仅交付3309辆。
汽车行业分析师向界面新闻表示,威马汽车销量不佳的主要原因在于产品差异化不够突出,并且营销模式上采用的传统经销商模式,不利于新品牌打出知名度。
“威马汽车存在车型研发投入不足,产品升级迭代缺乏亮点的问题,而且在营销模式上又选择了缺乏先进性的经销商模式。在没有一定销量的前提下,新品牌很难找到优质的经销商背书,提升市场渗透率和上升高度。”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多采用直销模式,通过与消费者的直接接触,打开知名度。
此外,早期威马汽车高管流失情况也为销量受阻埋下隐患。2020年,威马汽车原出行事业部总经理刘立群、原首席零售官祁立人、联合创始人陆斌纷纷离职;2021年,上任不到半年的另一位首席零售官唐军也递交辞呈。
在研发投入上,招股书显示,威马汽车在成都、上海和温州拥有研发中心,近三年研发投入分别为8.93亿元、9.92亿元和9.81亿元,分别占同期营收的50.7%、37.1%和20.7%,研发投入持续下跌。
目前,威马汽车已经上市威马EX5、EX6、W6及E.5共计五款车型。灼识咨询资料指出,威马汽车是2018年至2022年期间国内所有纯电动汽车制造商中推出电动车车型数目最多的公司。今年下半年,威马汽车将推出旗舰轿车车型M7,续航里程在600至700公里之间。
需要注意的是,威马汽车近些年多次曝出“锁电”和“自燃”的维权事件,为品牌声誉蒙上了一层阴影。今年1月10日,173名威马车主联名向威马汽车发了律师函,要求威马汽车承认“锁电”事实,7日内立刻停止虚假宣传,终止侵害用户权益。今年4月,威马汽车再度出现自燃,据不完全统计,近年内威马汽车已发生11次自燃事故,且几乎都集中于EX5。
重点财务数据方面,2019年至2021年,威马汽车的营收分别为17.62亿元、26.72亿和47.43亿。考虑到会计报表中确认的收入需扣除经销商返利等,威马汽车三年实际营收分别为21.07亿元、24.46亿元和63.64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51.6%和77.5%。
在更关键的净亏损数据上,威马汽车2019年至2021年分别亏损40.44亿元、42.25亿元以及53.63亿元,三年累计亏损为136.32亿元。不过,威马汽车整体毛损率在持续收窄,单车毛利率提升至-5.1%,好于IPO前的“蔚小理”。
成立至今,威马已获得红杉中国、成为资本、SIG海纳亚洲、远翼投资、新鼎资本等财务投资方、以及百度、腾讯、雅居乐等战略投资方的支持,累计融资规模约350亿元。今年3月,威马完成约5.96亿美元的Pre-IPO轮融资。
威马汽车在招股书中表示,对于上市后募资所得威马称将用于研发汽车开发平台及下一代智能电动汽车;扩大销售及服务网络;将用于制造相关;偿还银团贷款及用作一般公司用途及营运资金。
(责任编辑:百科)
- IDC:预估今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下降6.5%至12.7亿支
- 衰退阴霾笼罩达沃斯,中国成为“亮点”
- 2022年个人养老金共缴142亿,缴费人数占比31.37% 两家公募披露养老FOF Y份额
- 大兴新机场:临空经济再筑“新跑道”
- 富士康:成都工厂闭环生产,目前厂区运营正常
- 褪色的信托流年:股权转让频发,接盘者难觅
- 市场分析:YCC上限突破?日本央行“顺应市场”吗?
- 快讯:港股恒指低开1.04% 恒生科指跌1.77%哔哩哔哩跌超4%
- 苏宁易购在内江中院被申请破产?回应:案件不涉及苏宁易购集团,申请人与苏宁易购并无债权债务关系
- 海信家电1月19日斥资1818.17万元回购107.86万股A股
- 邹涛总经理出席宜宾纸业2022年度总结表彰大会并讲话
- 美债收益率暴跌创四个月新低 今年这一经典投资组合应该反着来?
- 光大期货1122热点追踪:纯碱继续上涨
- 交银基金四大强棒如何布局?2023年成长还是蓝筹,最关键的因素是这两个……